第408章:民族的差距(1 / 2)

嗜血猎杀 东北老张 1776 字 13天前

别看安本在本溪湖与义勇军纠缠的这几年没占到什么便宜,但他的野心还是很大的,他并不在乎一地的得失,他有着更大的目标,他要借着在本溪湖的这个位置,借着司令这个便利条件对中日两国国情、地理做一个深刻的剖析和研究,为自己今后之路做一下铺垫。

安本应该说更适合做一名政*治家。通过剖析和研究,他发现,从地理规模来说,日本的面积是37万多平方公里,还没有整个满洲面积的一半大,只有龙江省三分之二大小。

在日本国内,从皇室到政府,为了实现强国、大国梦,早在16世纪中国的明王朝时就开始了,对中国的占领和入侵,对中国东南沿海骚扰和侵略。

自从16世纪中叶,日本国就开始对明朝政府进行威胁,威胁它们的(即明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安全。其实那时,中国的士兵应该越海进攻日本。因为当时的本国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内战频仍,法律和纲纪可谓荡然无存。而明王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被一个极有组织的文官集团所统治,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明朝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二百万。

通过研究,让安本有些不可思议的是,拥有200万军队的统一的明王朝却丝毫没有侵略日本的欲*望,反倒是并未统一且内战频仍的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大有吞并中国的企图。16世纪末,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就说:

“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灭亡中国,迁都于中国,天皇居北京。”由些可见,地盘不大的本国,从那时起就已经是雄心勃勃。

早在日本国内,早有贤明的政*治家就比喻过,日本列岛是一个蚕,中国则是一片桑叶,蚕就是要吃桑叶。自己的老师就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灌输这个观点:日本的形状像个蚕,支*那则像个桑叶,蚕吃桑叶天经地义,否则蚕岂不要饿死吗?

所以,不难看出来,从很早以前,日本国就有了扩张中国,把它内入自己版图的想法,其次是有能力、有这个本事扩张。

话从两方面说。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扩张的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这个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本国入侵以可乘之机。

从日本方面来看。它为什么要入侵中国.为什么想入侵中国?

追根溯源,日本国之所以走上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日本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事强国的传统。

先看第一个原因,就是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就日本历史廛,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

这典型地体现了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武士与别国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在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本国的文化和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被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培养了青少年的武士道的心态。

第二原因是天皇制。

日本的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制度。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本国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天皇制的这一特性,被巧妙的用于军事领域。本国军队实行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这样,军界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而本国的政党体制对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事强国是本国外侵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军事强国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第三原因明治维新后的发展促使本国踏上了军事立国的道路

从世界的角度上看,历史上的强国之路,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扩张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