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1 / 2)

帝师 来自远方 1790 字 24天前

按理来讲,两人关系还算不错,李东阳仅是旁听,杨瓒不该如此紧张。

无奈,事情就是这么奇怪。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初中教师的课堂上,突然多出一个院士,真才实学,获过诺奖,不紧张才见鬼了!

认识?

认识才更要命!

李东阳在侧,杨瓒不敢有半点放松,说话的语速增快,观点犀利,言辞愈发谨慎。

两盏茶后,李东阳未现不愉,杨瓒暗松一口气。紧绷稍缓,收回金尺,大着胆子,就海匪之事做深入讲解。

某些观点,略有些出格,李东阳微皱眉,却始终没提出异议。

半个时辰过去,杨瓒喉咙发干,朱厚照听得津津有味,李东阳抚须颔首。

杨瓒眨眨眼,您老满意了,该走了吧?

可惜,李相公安坐不动,用过茶店,继续旁听。

直到讲习结束,天子留膳,李东阳也没离开。其后,与杨瓒同至东暖阁,为天子讲解政事,析毫剖芒,鞭辟入里。

朱厚照听得认真,杨瓒也获益匪浅。

宫门下钥,两人方才离开。

走出奉天门,分别之时,李东阳忽然道:“小友洞达事理,对地方事颇有见解。日后有暇,可过府一叙。”

“阁老谬赞,瓒愧不敢当。”

被李东阳称“小友”,杨瓒受宠若惊。

“今日弘文馆内,小友畅言匪患,并社府库,可谓淋漓尽致。如有机会,老夫定再至弘文馆,同小友讲习。”

“阁老过誉。”

李东阳笑了笑,登上马车,同杨瓒告辞。

杨瓒立在原地,目送马车行远,长出一口气。

安全过关,不容易。

可惜,他这口气松得实在太快。

三日后,杨瓒走进弘文馆,见到坐在李东阳身边的户部尚书韩文,倒吸一口凉气,差点左脚绊右脚,来一个五体投地。

同样苦着脸,对辣米糕没辙的朱厚照,瞅瞅杨瓒,无奈的咧了咧嘴角。

此情此景,君臣当可执手泪眼,无语凝噎。

这日子,当真是没法过了。

第一百二十一章 朕要北狩

对杨瓒来说,弘文馆讲习,被阁老和户部尚书旁听的日子,痛并快乐着。

在偏殿中,李阁老多听少言,纵有疑问,也选在讲习后同杨瓒“交流”。谈话时,往往有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之语。杨瓒着实获益匪浅。

韩尚书不只听,更要问。

听闻李阁老对杨瓒的夸奖,知其对政事,尤其是府库之事颇有见地,当着天子的面提出,当前国库见底,地方税粮拖欠,本该于月前交府库,至今未有消息,户部上下都是急白了头。

“苏州等府以粮折银布,当纳银十八万两,布三十余万匹,赴甲字库交收。至今仅收银五万两,布六万三千匹,余尚未完。”

讲习稍歇,中官送上茶点,韩尚书话匣子打开,连倒苦水。

“弘治十六年积欠税银,多数未还,明年,臣实不敢言。”

日前天子震怒,户部地震,一名侍郎、两名郎中被问罪,大小文吏少去一半。如今,再没人敢随便伸手,和尚吃八方的情况,更不可能发生。

一则,天子余怒未消,谁也不想主动触霉头;二则,国库的确空虚。年初至今,江南送来的赃银,属最大进项。该收取的粮税杂费,两成都没送到。

望着空空的库房,韩尚书长吁短叹,眉间皱得能夹死苍蝇。

之前,户部不是没想过办法。

粮食没有,便请示朝廷,商货繁荣之地以银布交税。

好歹交上些,大家都好看。

结果倒好,派至各库的官员接连传回消息,不只是粮食,折算成银布,照样没人交。

找地方官,府州县衙都是一样的态度,连年天灾,又有盗匪为乱,民户流落两成,照早年的规矩收粮,实在无力支应。

总之一句话:要粮没有,要钱也没有。

得知消息,韩文差点气吐血。

早年间,他主政地方,没少巡视乡间。还曾做布衣打扮,与农人一同下田。对地方之事,不说一清二楚,也能知道九成。

明摆着睁眼说瞎话,当他是白痴?

没有这样的心计,如何能稳坐户部尚书之位?

刘大夏与他同朝为官,功劳不小,资格更老。乞致仕的奏疏送上,今上直接盖印,很是干脆。他的奏疏却被留中不发,继而驳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