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1 / 2)

他笑呵呵撵走了闺女,自己捧起了书就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是一个月。

他先后看完了《百年孤独》、《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战争与和平》和《浮士德》。

看完后,他坐在椅子上,闭目沉思许久,脑海里只浮现了八个大字——恢宏巨著,传世经典。

《百年孤独》通过刻画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来诉说根植在拉丁美洲这片大陆游离现代文明之外的孤独,并借此探讨所有人类共有的困惑:‘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梁华明从布恩迪亚家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家境贫困,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农民,多亏有一位乡里的南洋华侨资助,他才一路接受教育,去了新加坡留学深造。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才智,白手起家在马来西亚创下了偌大一份家业。可是他却一直被那些真正的富豪贵族的圈子排斥在外,想要再往前进一步难上加难。毕竟在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豪看来,他就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暴发户,连累他闺女在学校也要被人嘲笑。他孤独吗?他当然孤独了。

而他在南洋打拼多年,故乡早就变成他乡,这无疑更加深了他的孤独感。

可以说他对布恩迪亚家族企图抛弃传统,融入这个世界的努力完全感同身受。

《老人与海》看似在讲一位老人在与捕鱼过程中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但是和他闺女不同,梁华明读懂了这个故事的内核。那便是抗争,与命运,与自然的抗争。

老人最终战胜了鲨鱼,可是他钓的大鱼也被鲨鱼吃光了。他是一无所有的胜利者。

世人大多是唯结果论,他们都以结果论英雄。就结果而言,老人是失败的。但是梁华明知道,命运也知道,老人才是那个胜利者。

『不过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完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让他忍不住热泪盈框。

他忍不住想起了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一首诗:《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这首诗简直是为老人量身定做的。

他只希望等到他风烛残年,他也能拥有老人一样的勇气和坚毅,命运也不能让他俯首称臣!

《战争与和平》、《丧钟为谁而鸣》、《浮士德》,这剩下三本毫不例外都是恢宏巨著,寓意深刻,思想深邃,是足以青史留名的优秀作品!

而这些书的作者,他却没有一个听说过的。就连他的外国朋友们也都没听说过这些书。

他也考虑是翻译的问题,所以专门给他的一位在美国大学教授文学的朋友复述了书的内容,那个朋友无比肯定地告诉他:他从未在任何场合听说过这些书,更没有听说过这些作者。

不过在听完梁华明的诉说后,这个美国人很感兴趣,说如果这些书真的如他所说是出版作品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传遍世界,轰动全球的。

这句话触动了梁华明作为商人的敏感神经。

既然之前从没有人看过这几本书,那么是不是证明这几本书现在还只在很小的范围里流传?

一阵轻微的电流在他大脑皮层蔓延,他全身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他有一种自己成为伯乐的诡异兴奋感。

他对这几本书的内容有充分的信心,无论之前它们因为什么而默默无闻,在他的运作下,这几本书一定会成为火便全球的畅销书!

到时候,说不定他梁某人也能在青史上留下一笔呢!

于是,他坐在了乐景面前,向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当然考虑到乐景和陈先生‘大事业’的敏感性,他还体贴地说,如果乐景不愿意抛头露面,一切流程他都可以代劳。乐景只需要和那些作者达成协议,答应把书再次出版就行了。至于给那些作者的出版费,他也可以先行垫付。

也就是说,乐景至始至终只需要提供书籍的来源渠道,事后就可以分得两分利润。

乐景抿了一口茶,仔细斟酌了一会儿,下定决心,抬眼看向梁华明,“我的店里,质量不亚于这五本书的书至少还有百本。”

梁华明瞪大眼睛,一瞬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五本书就他那浅薄的见识来看就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了,然而同样质量的书这个年轻人手里至少还有百本!

他深吸一口气,心脏嘭嘭直跳,他兴奋地抖着嗓子问:“此话可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