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1 / 2)

别看着只有一份a4大小的试题,一份答题卷,多少考生要为这四道大题写满十几张的草稿纸,大半人在两个半小时之内根本做不完。

这四道大题分别是平面几何、代数、数论和组合数学,考点非常固定,但内容却灵活善变得让人想哭,因为它变化得模样让人难以看懂。

不少竞赛生在看到题目的那瞬间,心态就一界崩塌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在这一百五十分钟里进行最后的奋力挣扎。

在参加数学竞赛训练期间,萧函有自我意识地在属于数学科目的记忆宫殿里构建出一套知识体系。

数联的题的确很巧,处处是陷阱,像是故意在跟考生勾心斗角,第一题是个看似是数列题实际上是数论题,要是没看出来照着数列题做下去想破天了也没有结果,关键就在于其中一个方程等式长的很有欧里几德式风格,那整体思路必然和辗转相除的证明就有点类似。

第二道题很有趣,

有趣的地方不在于它的解题难度很高,而在于萧函想出了五种常规思路后,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出第六种解法。

而这第六种最直接简单。

这就类似于思维深度决定考生的答案。

萧函想,前面五种常规解题思路,无论是谁哪一种,都会给全部的分,因为答案步骤都是正确的,但是出题人的心机就玩在此处,看做题的考生是否愿意深挖下去,挖掘数学之美,或者是否具备这种数学上的思维深度,能够想到第六种解法。

而这个过程,难得让萧函有了一刻在数学海洋中畅游且天马行空的美妙感受。

想完一乐,萧函就潇洒地写上了第六种解法。

猜出意图了,但解法是她想出来的,为什么不写,萧函大概也不是那种愿意伪装成平庸的人。

第47章 我有学霸光环

大概是在第二道大题处沉迷太久, 萧函做完的时候, 考试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

萧函又看到第三道大题, 是个挺难缠的代数题,直接攻破题目核心, 就是要考生往大胆贪心的方向去推测演算。将题目中给粗的条件4036个点分成2018条线段。

这种贪心的算法很快就能算出题目来。优柔寡断,过于保守反而会在这道题上停滞不前。

萧函懒得在这题上浪费时间,直接搬用了物理的模型方法, 只要能正确建立模型,解法得当,再庞大的计算量都不会形成障碍。

一连斩获数道关卡, 萧函的目光落到最后一道题上,题目很简洁, 也很漂亮。

说是一段美文也不为过。

不过大部分考生看清问题后可能心情就没那么美妙了, 因为这是一道很不友善的题目这道题最后的一句话要求证明, 假如牛顿定理中的四边形是双心四边形,那么这个四线相汇的点也在内心和外心的连线上。

换句话说, 就是双心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两条对边切点连线、两个圆心的连线这五条线相交于同一点。

这道题看起来很复杂, 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

但其实并不难。假如知道和配极相关的基本结论的话, 证明几乎只要三行字。

萧函写下了漂亮的三行字, 就结束了自己的这场考试。

……

一试萧函提前交卷的时候, 监考老师就对她印象尤为深刻,所以时不时地会关注她一下。

原本走过她旁边看她停在第二题上,以为她的进度只比旁人略快了些, 这也能理解,数联二试可比一试难多了,作为最开始的加试随着这些年数竞的发展逐渐成为复赛的攻坚主力,数学组今年又下达指令,为冲击今年的imo提高竞赛难度。

她偶尔看了几眼题目都觉得头疼,场上大多学生的进度也只勉强完成第一题。

正当监考老师没再多理会在一试提前交卷的萧函时。

结果二试又是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她就写完了,简直神一般的速度。

监考老师有些懵,再看其他学生的进度和埋头苦写恨不得咬笔的皱眉姿态,题也还是那么难的。

再看了一眼这个学生交的卷子,写的满满的,不是放弃交白卷了,公式步骤也很漂亮,监考老师瞬间明白了,那位大概是能进省队的水平了。

每年数联复赛都能出一两个连老师都产生自我怀疑的天才学霸,实力甚至超出测量范围,自认经验丰富的这位老师也习惯了,佛系心态的收卷,没什么不可能的,不然她也不会只是监考了。

等萧函来到休息室找徐老师,面对她的提前交卷,其他老师已经没有一试时那么震惊了,人家能提前交卷是人家的本事。

徐老师点了点头,让她坐下休息了,也挺想问她考的怎么样的。换成别的学生呢,他还要考虑会不会吓着人,但程音也是他带过一段时间了,就没见她有过什么压力,谈起考题也就更随便了。

既然还是有不少时间闲着,萧函就当打发时间,像之前一样把题目答案默了出来。

徐老师再自己演算的时候,发现自己也在其中一两道大题上卡住了。

“这题你是怎么做的?”徐老师没有半点不好意思,直接就问萧函了。

萧函说了一句,直接点通了徐老师的思路,“原来是这么解的啊。”徐老师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徐老师半点也没有靠学生指点才想明白的尴尬,哪怕旁边还有别人,他这么拼了命的为他们的竞赛做训练,不就是为了培养程音这样的天才学生吗?

而赛场上花了萧函最多时间的第二道大题,果然也引起了徐老师的注意。

“你是怎么想到这种解法的。”

这句就不是徐老师问的了,而是旁边出现的一位比较年长精神矍铄的老教师问的。

徐老师见到这位老教师,眼底闪过一丝惊讶,没想到这位还亲自来考场了。

其实徐老师也想问的,他看到题目时也是想了想,自己给出了一种解题方式,但听到程音说的,都有些没反应过来,是完全没想到她说的那种解法,像是凭空生出来的,徐老师想起了和数学根本不怎么搭边的语文科目有句诗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程音的答案就给他这种感觉。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程音这学生脑子怎么长的,咋就想出这个解题方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