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孤忠_235(1 / 2)

快穿孤忠 天边的月 1813 字 7天前

作者有话要说:

ps,据统计,11171217的100年中,宋出使金500多次,有名可查的484人,金出使宋295次,有名可查的291人。宋使金平均每年4次多,金使宋每年约3次。正常往来,使者每次大约52人。双方都有接伴使。接伴使多至345人。南北往来,大约有400官兵护送。

当然,张宪的出身经历是虚构。

本章又名戏速宁。

第117章 五年平金(47)

庐州城中。

刘锜的书桌上,摆着岳飞和吕祉的两封移文。几乎在同一时间,他收到了这两封穿越重重封锁,分别来自北峡关与鸡鸣山的信函。信还没有拆开,送信的硬探已经将军情一五一十地叙述完了。刘锜兴奋地在室内来回不停走动,因为连日不眠不休而眼窝深陷的脸上浮现出了难得的喜色。他对一员亲将命令道:“快把国夫人请来。”

焦文通一直陪在刘锜身边,闻言耸了耸眉头,疑惑地“啊”了一声,“都统,夫人是一介女流,要现在请她过来吗?”

刘锜此时心情非常愉快,含笑解释道:“焦太尉,你这个人呀,什么都好就是看事情粗疏了一些。咱们大宋这许多鼎鼎有名的国夫人,比如韩宣抚的梁氏、岳宣抚的李氏,哪一个不是掌管军务的贤内助,她们的事迹如何我也不用多说了。我单问你,自上次老营阅军之后,你还能把吴氏国夫人当做外人看待吗?国夫人替咱们做了那么多安抚人心的工作,好让咱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打仗。后来更把照料伤员的担子挑了起来,跟王神医一起忙里忙外的,连带宣抚家中的粗使丫鬟都组织起来了。国夫人一个从前不经世事的大家闺秀,为了守城做到这个地步。焦太尉,你倒还打算跟国夫人隐瞒军情,何况还是大好的消息。你摸摸你那胸口里的良心还在吗?”

焦文通的老脸一红:“还是都统想得周到。末将说这些也没有恶意,就是担心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军事,听了军情之后瞎出主意,让都统难办。”

“啰嗦,我自有分寸。下去接替柳倪防城吧。”刘锜嘴角含着笑责备道。等焦文通行礼出去,刘锜才收敛笑意,拿起一封函件,将那封口的火漆对着阳光仔细照了照。红漆封缄完好无缺。他这才小心地裁开了封口,拿出公文仔细看了起来。

……

吴氏此时正忙地脚不着地。

这些天由于金兵攻城甚力,除了阴雨天几乎每日作战。原本城中不到三万的兵力,三千余精兵随吕祉救援王德了,剩下的刘锜本部六千余主力加上靳赛部下的杂兵,左支右绌总算守得城池不丢,但自己的伤亡也已经到了十分之二三。这样一来原本不承担作战任务的辅兵也必须上阵,病坊中不能自理的受伤将士一下没人照顾了。王仲明气得跑进宣抚司大骂刘锜良心被狗子叼走了,刘锜也只能赔笑而已。多亏吴氏出面,主动组织自家仆妇与一部分军中女眷听候刘仲明的指派,这才算解了燃眉之急。这些女眷因为这份工作,每日可以多分三两米饭;同时女眷们认真,照顾起伤病员来格外地细心,伤员死亡率也大大下降。可以说是两全其美。不只刘仲明满意,刘锜满意,连营中家眷们都感念吴氏的好。

这会儿,吴氏正亲自监督着在病坊外面分粥。因为庐州城内的粮食限口供应,每日分粥饭就成了一件天大的事情,里面的门道也是多了去了。譬如一桶粥熬得再久,总归是有稀有稠的区别,放得久了,汤水自然是浮在上部,而饭粒沉在捅底。盛粥的时候是否舀动勺子就成了其中的关键。若是给粥的人不搅动均匀,只盛到些汤水的就无法维持最低限度的需求了。

也是难为吴氏,这狗都趴在地上伸着舌头喘气的热天,她由几名亲兵陪着,站在个树荫处,一边亲眼看着仆役盛粥,一边心里默记着领粥之人的相貌,生怕有人趁乱多领,抢了别人的口粮。香汗顺着发髻滑下脸蛋,贴身的中衣也都湿透了,幸亏她戴着盖头,旁人看不到她此时狼狈的样子。

然而吴氏自觉出腿脚酸痛身上也软绵绵地没有力气,两个太阳穴突突地跳得厉害。她不禁用手撑着腰,扶住树干喘一口气。她这些日子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动不动就心慌气短,眼前发黑。可她想到自己的夫君正在率军作战,夫君的同僚也在率军作战,她一个堂堂的命妇,怎么也要出一份自己的力气才像话。于是她一直硬挺着,没有把身体上的不适向任何一个人透露,依旧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忙到初更才进房休息。可这两三天,症状越来越厉害了。她有些后悔派迎儿去家属营取东西了,万一自己病倒在这里可怎么办?

“夫人,您进房休息片刻吧,这里我来看着。”吴氏耳边忽然响起一个轻柔悦耳的声音。她一回头,正对上文琴娘那一双微斜的黑亮眸子。当初,琴娘柳娘两个人听说要替病坊干活,是第一个响应报名的。因为是琴娘会乐器的,手巧,被王仲明一眼相中留在自己身边当做徒弟教了起来。不过十几天,琴娘就已经能独立缝合些小伤口了。她这会儿不在病坊里面忙碌,当是隔着窗子看见了吴氏困倦,所以特地出来帮忙。

吴氏点点头,琴娘心也细,跑江湖的女子又伶俐,她来做原也妥当。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吴氏见这琴娘,总觉得心里有些疙瘩。大概打从她听说了琴娘管自己夫君称呼为“万家生佛”那天,就对琴娘生了戒心。这小娘子太精明了。

不过吴氏虽然心里不乐意,还是悄悄嘱咐道:“你看着队尾那吊着一只胳膊的老汉,他家里有个生病的一岁小孙儿,给他盛粥的时候记得特别厚一些。还有站在槐树底下那纱布包着脑袋的大汉,别看他个子大,却是个老实人,就是有点傻谁都捡着他欺负。这次守城,他力气大搬运石头出了大力气,咱们可不要亏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