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这个词很高大上。
按照《辞海》的解释:film director指代的是电影艺术创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的总负责人,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一般来说,正统科班导演系出身,分到北影、西安电影制片厂之类的地方后,先要跟组做场记五六年,然后副导演五六年,熬到你差不多三十多了,应该就有第一次执导的机会。
门槛很高!
这里说的是上世纪包分配的情况。
所以,张一谋他们那批人能在二十几岁就拍出了《一个和八个》,郭宝昌、韦必达这两人的伯乐作用功不可没!
恺爷那是例外,导二代能占用的资源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电影这种东西越发没什么观众,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很多老牌的电影制片厂纷纷改组下岗,这种时候就是谁有钱谁可以当成导演!
冯晓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当中写道‘我跟汪朔带着《一地鸡毛》的剧本去北影厂找了韩山坪,后者很高兴‘可以拍啊,你们有钱吗?’…’
当然,《一地鸡毛》被禁了,之后的《月亮背面》、《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情殇》都被禁了…
更惨的是《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那电影拍了十天,直接被上峰叫停…
所以,王家兄弟能成事是有道理的!
那样的情况下,还敢资助冯晓刚拍片子!
所以冯晓刚就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的话:‘当一个导演,坐在电脑前…你明明知道这样好,但是你还要把它往不好了改的时候,这种感觉很憋屈!好莱坞导演受这折磨吗?’
《我不是潘金莲》项目公布的时候,很多影迷表示费解‘冯晓刚你这要往作死的方向越走越远了吗?好好拍的贺岁片不好吗?’,但是资深的影迷都知道,人家本来就是这个路子的导演,《一地鸡毛》、《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那都属于讽刺喜剧。
《芳华》也差点被禁,因为有对越反击战的场景…
不过即使有钱就能拍电影,也没多少人愿意做这种事。
彼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太小了,甚至比不上香港一地。
拍电影等于亏钱…
那想宁昊、杨青这批人是怎么出头的?
宁昊在拍第一部长片《香火》之前是圈内比较活跃的mv导演,手里面有点闲钱…
至于杨青,也差不多。
当然,这帮人热烈投身到电影创作初心就是爱电影!
否则,那样的时代,做点什么不好?
很多人都有电影梦想,这其中当然也有影评人,比方说张小北,他自己也说了:‘真想做导演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非科班出身,没有受过系统的电影教育,也缺乏足够的训练机会,虽然看过很多电影,但鉴赏能力和水平,和拍电影其实关系不大。
花了很多年,通过自学和摸索实践,弥补了相关的知识,但仍然有很多知识盲点和知识结构的缺陷,而且随着年龄渐长,也知道自己缺乏真正的天赋。
但真的很喜欢电影,虽然知道自己很难达到自己能欣赏的水准,但不想就此放弃。
而且,拍电影这种事情,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能拍上的,还是需要一点运气才可以。’
名人跨界做导演这种事情,起头的应该就是郭四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