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毕业了还有人找(2 / 2)

“唉,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从曰本引进原教旨管理大神,灭绝人性下狠手。要么退求其次,从南棒或者湾湾引进管理体系。如今这个点儿,要搞好代工质量,真是没别的路可走了。”

挂断电话的时候,顾骜也忍不住长叹一声,如是思忖。

曰本人的问题,在于管理服务费实在太贵,如今曰本正在广场协议前最巅峰的年代,高端人才可谓是人人暴富。要是真金白银雇曰本专家来整肃特区的工厂,高额的人力支出会冲掉成本优势。

另一方面,虽然一家公司里的职员,相互之间薪酬理论是保密的,但私下里肯定会八卦。要是被工人们打听出曰本管理层拿的是几千倍于工人的高薪,对工人的士气肯定非常打击。

1980年的工人,可是不怎么受得了资本家的气的,他们主人翁意识还很强,不好伺候呢。

至于南棒和湾湾,成本差不多便宜,但政治的引进难度也差不多大——国要1992年、也是苏联解体后,才跟南棒建交。在此之前因为北棒的关系,大陆甚至是不承认南棒是一个国家的。

也是说在大陆的眼里,南棒的地位跟湾湾是一样的,都不算国家。

另外,南棒的电子业倒是起步湾湾还快一些,但都是集在少数寡头手,基本不肯给别的牌子做代工——

三星电子于1969年成立,一开始造收音机,70年代后开始造电冰箱、78年第一次造彩电。至于lg,至今还在搞黑白的,要不是电扇空调洗衣机,只能算是“电器”行业,跟电子不怎么沾边。

盘点了一切可以查到的资料,最后没得选择,只有迎难而,挖湾湾人的墙角了。

也不仅是为了立功,更是为了顾骜自己的产业布局,于公于私都该干。

既然打定了主意要薅湾湾的羊毛,顾骜第一反应想到的自然是台积电的张仲谋。不过这家伙如今还是德州仪器的常务副总裁,在美国位高权重没打算走,所以也稍微想想便pass了。

再说人家是搞芯片的,在产业链的最游,远水不解近渴。

退求其次,b-i'ge捞一些的组装代工领域,后世大伙儿最熟的肯定是郭台名的富士康了——前世顾骜刚大学毕业求职那阵,新闻老是看到富士康的空虚抑郁员工连续十几桩跳楼自尽,印象很是深刻。

(当然“连续”跳的“连续”也不能全怪富士康,媒体起哄也有责任。因为觉得生活缺乏意义的人,是很容易被“我是在创造连续z-i'sa人数的世界纪录”这种史诗豪迈感所诱惑,以死博出名博眼球的。其实看看10年后那些快手吃虫吃s自残跳粪坑的小视频,知道当初富士康那些跳楼求新闻的人的心态了。)

死人归死人,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老郭这人治厂有方,能把人标准化成冷冰冰的机器,抹杀绝大多数质量风险。

顾骜是说干干的脾气,有了方向之后,他立刻利用职权所能查到的资料,开始梳理郭台名的现状来——还真别说,多亏了顾骜如今在外资委的台资处,所以手头资料相对较全,尤其是湾湾有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大多数企业有头脸的企业,都可以查到。

不然,在这个没有互联的时代,光检索对方的老底,能让顾骜痛不欲生。

“鸿海精密,1974年,由郭台名自力斥资30万台币成立,早期经营范围:电视机旋钮/塑料按钮。

1977年,在电视机/家电塑料按钮这一细分领域,做到全台最大,连续盈利,固定资本累计达200万台币。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并将经营范围拓展到所有家电的注塑外壳/结构件,自行开设注塑模具厂。

1980年,谋求东亚银行融资,增开电镀厂与蚀刻厂,进一步获取贴牌客户的电路板蚀刻和整机装配业务。但目前东亚银行尚未核准抵押贷款……”

顾骜稍微一梳理,摸清了郭台名如今的日子过得好不好:这家伙也算是号人物,6年前,年仅25岁时,能自己拿着30万台币成立一个专注于塑料外壳的小厂。

6年过去了,对方在搞注塑模具零件方面已经是湾湾很强的企业,但对电路板和贴片依然没有进展。

事实,历史郭台名还得再在给人做塑料壳方面熬两年,拿出更好的财报和自有资金积累,才好不容易真正爬到“电子”这个领域。

不过,这个现状却让顾骜很满意。

韩婷的汉乐电子,如今搞电路板和贴片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一言以蔽之,电子游戏街机的“主板”部分,是出故障最少的。

目前主要的故障,都是人机互动的结构件,因为开模精度、加工流程,这种因素出的次品。

要是能把除了“电路主板”之外,其他所有附加值低的环节,统统外包给郭台名这种电子代工领域注定的大牛,那顾骜的街机质量不稳定,肯定能彻底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