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2 章(1 / 2)

晋阳之战结束的第五天,城内基本恢复平静,只有坊间越发严密的保甲监察,以及城外几座拔地而起的营寨,宣告这座城池的不同。

郭蘅之妻,在听到夫君身死的消息后,因悲伤过度而流产,夜里悬梁自尽了。事已至此,吕菁没有告诉蔡琰,自己有心放过郭蘅的妻子,只是下令,将郭蘅及其妻合葬一处。

郭蕴派来的援军郭凯,被吕菁招降,指定为郭家族长,让她不费什么力气,便拿下郭家偌大的庄园,并接手郭家的势力。郭凯虽然不怎样,不过他的副官贾逵,倒是个有胆有识之士,令吕菁颇为欣赏。

又隔了两日,吕菁自任晋阳太守,并按制册封一众下属,李儒除外。吕菁与他都觉得,还是让他暂时隐蔽下去。

午后,贾逵与徐晃在吕菁的带领下,来到城北的一座宅院之外。准确的说,是三座相邻的院子拆除部分墙体,合并一处,大门上一块崭新的牌匾。

“燕京书院?”看到牌匾,贾逵与徐晃对视一眼,不明所以。

此时官学衰败,私学盛行,世家大族或名士,多开设私学教书育人,如大名鼎鼎的水镜先生司马徽,颍阴荀氏等。吕菁要办私学,他们并不惊奇。只是书院之名,若以地方命名,当是晋阳书院才对。

燕京?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封其弟姬奭[shi]为燕国国君,封国范围主要是冀州北部、幽州西部一带。这晋阳,如何与燕地扯上关系?

似乎想起什么,吕菁略带尴尬的摸了摸鼻子,随即一本正经道,“这里只是临时用地,将来这座书院会设在燕地。”

通过这几天的交流,二人对吕菁的好感大为增加。此时想起吕菁立足并州北部、一路东扩的战略意图,若有所悟。

肖一站在吕菁身后,默念两句,看了一眼身旁的徐飞,相视一笑。

主公怕不是想叫“琰菁学院”,结果琰小姐不同意,便只能谐音吧。

事实正是如此。蔡琰哪里能接受吕菁如此高调秀恩爱的做法?吕菁无奈妥协。

进入院内,便见到蔡琰忙碌的身影。作为总负责人,统筹书院全局。吕菁犹豫一下,没有上前打扰。

吕菁将学院简单分为两部分。首先,是识字与算数的启蒙班,根据能力,分初级、高级两种。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完成高级班教学的学生,必须完成对初级班的教导。待初级班升入高级班后,完成衔接,原高级班的人,才视具体情况分别选入医疗队、工匠营、商铺、军营等不同地方。

绕过两个小院,逐渐安静下来。一路走到到了后方的小院,守卫越发严密。一间大屋前,门口还有人专门登记出入情况。

“这些是?”

推门进入,宽大的屋子,中间摆放着几张桌子。坐在其中的罗木、宋霜起身向吕菁行礼,再次伏案看书。

徐晃和贾逵则被两侧有序摆放的一排排架子吸引了眼球,只见上面竖立着一本本纸质书籍。

一眼扫过其中一排,贾逵震惊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司马兵法》……

由于世家大族对政治和教育资源的垄断,平民子弟求学之难,可以想见。包括司马徽、荀氏办私学,又有几个不是收的世家子弟?

贾逵、徐晃不过平民出身,读过些书,努力之下,做了小吏,之后继续通过各种方式求取书籍进学。过些书,任何一本放到外面,都是千金难求。

一排排往下看去,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史记》一百三十卷,《汉书》一百二十卷,法家《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家《墨子》《胡非子》《随巢子》……

“这是典籍室,以后你们可以登记后进来。若是想借阅拿走,必须征得琰小姐同意,登记后限时归还。”吕菁笑道,“这些书都是她的宝贝,可不能损坏,否则一律受罚,包括我在内。”

徐晃压下心中的激动,“敢问五原君,如此这些书从何而来?”

“多是太学、东观的藏书,奉家师之命,在雒阳大火前搬离,妥善保存。”

果然如此。徐晃、贾逵已经知道吕菁身份,虽然她讳言父亲吕布,却始终以蔡中郎弟子自居。

“你们趁这几天,可以好好研究一番,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用于实战了。”看着急不可耐打开兵书的徐晃、贾逵,吕菁简单交待几句,就带着肖一、徐飞离开。

“主公,对这二人,当真放心?”徐飞忍不住问道。贾逵之前还尝试带着郭家老族长逃返雁门郡,被发现擒住。也是这样,吕菁才注意到贾逵的存在。

“他们不到弱冠之龄,又是寒门出身,以小吏之身,能被杨奉、郭蕴看重,能力、才智自然不缺。”吕菁顿了顿,“至于忠诚的问题,他们受杨奉、郭蕴的小恩,尚且铭记。我相信,只要待他们以诚,假以时日,必然归心。”

现在的贾逵、徐晃都很年轻,没有展示经世之才,不过小有才干,又没有庞大的家族束缚,想要获得他们的忠心,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