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1 / 2)

阴山,是典型的古老断块山,山地以北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南坡则以一千多米的落差,直降到河套平原。它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地理界限,亦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界线。

山脉间的宽谷,便是南下的通道。虽然入冬,但干旱少雨的气候,让沿途风景依旧美丽。蓝天绿水映衬之下,草原的风光与沟谷山貌交相辉映,休息整顿的数万骑兵,顿觉心旷神怡。

“主公,那边的石壁上有很多画唉~”张沥兴奋的向吕菁汇报自己的发现,身后跟着满脸无奈的徐道:说起来出自晋阳世家,怎能跟个没见过面的傻子一样?

吕菁的双颊被迎面寒风刺的通红,脸上还是扬起对少年温暖的笑容,“又发现岩画了,这次是什么?”

“有的像是骆驼,像狼,还有的画,像是一群人在围猎。”张沥拿出之前吕菁赠他的白纸本,另一手拿着削尖的简易碳笔,“我把大概的位置和画像都记下来了。”

“你记那些岩画有什么用?看样子,也不知道是哪个时候画的。”徐闻打击张沥的热情,又有些失望的对吕菁道,“主公,这附近没发现什么矿石。”

吕菁接过画本快速的翻看几页,这些岩画看起来,像是石器时代遗迹。将画本递给张沥,鼓励道,“回去后,这些记录你再誊抄一份,保存到书院。今天看来无用,或许几十或者几百年后,有人会用的上。”

又转向徐道,“你之前已经做的很好,最近闲来无事,多陪你师傅悟道,让他的道,更为世俗百姓所理解。”印象中,发动黄巾起义的太平道,还有四川的五斗米道,都挺容易吸引信众的,怎么左慈就不擅长呢?

“主公还记得你说的神仙体系吗?”

吕菁当然记得,那是西游记中的故事,只是在讲述给左慈时,略去许多佛教的内容。

“师父开始认真的研究一段时间,后来又放弃了。师父最想弄明白的,还是‘道’,炼丹养生都排到后面了。”

吕菁在心底叹气,果然还是境界太高。高手,尤其是哲学上的,从来都寂寞。

“好好帮帮你师傅。”

徐道点头,随即苦笑,“师傅见我热衷炼丹,不,是练矿,对我是越来越不满意了。”

看了一眼马车内紧闭不出的左慈,吕菁给了徐道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主公,时间差不多了。”肖一提醒。

肖一她的伤势不重,经过数天休养,好的差不多,终于得刘老改口,吕菁让她再次统领天狼骑。

“先生,我突然想到一首诗,”吕菁翻身上马,对准备钻入马车的李儒道。

李儒停下动作,直接坐在马夫旁,一脸期待,“主公又想到什么好诗?”吕菁对经学一类完全不擅长,却喜欢吟诵些不入流的五言、七言诗。后来写下来细品,李儒方觉其境界之大,感慨之深。

只听吕菁轻声诵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儒一愣,意境依旧雄浑深远,但放到此时……吕菁这些人,算什么?龙城飞将?还是胡马?

吕菁却在意这个问题,“据斥候的打探,以及我们之前的了解,云中郡,朝廷竟无重兵把守。如此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何以荒废至此?”

“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光武皇帝起兵南阳,终成统一大业,中兴大汉,而对北边的匈奴持宽让之态。后来匈奴对边塞劫掠日益猖獗,光武皇帝迁走幽州、并州二地边塞之人,匈奴左部转居塞内。而据地方志记载,云中郡多养马牧民,以及开始定居农耕的匈奴人。”

想起燕京书院收藏的那一本本地方志,李儒忍不住再次佩服吕菁。雒阳大乱,董卓忙着命吕布盗墓珠宝,吕菁却另辟蹊径,去劫东观和太学的典籍,足可见其志之大。

这样的不设防,现在却便宜了自己,吕菁收起感慨,“出发吧~”

李儒习惯性的捋须,还想说两句,寒风吹过,又立即将手收回袖中,“希望下了阴山,能暖和点。”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冬,中原讨董之战仍在继续。董卓命东郡太守胡轸引数万骑兵赴鲁阳迎战孙坚,大敌压城,孙坚笑谈自若,继续与将领们饮酒作乐,队伍齐整有序,董卓军认为必有大军埋伏,不敢攻城,引兵撤退,是为“空城计”。孙坚威名更胜。

由于并州北部近塞,常年为胡人所扰,并不为人广泛关注,却正在发生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