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勾决(2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897 字 6天前

若在家中扎他的草人用针扎,日夜诅咒,无所谓,反正李笠不信这一套。

时钟上的指针,走到了十点五十分,皇太子李昉已在阁外等候。

李笠让儿子进来,父子俩开始探讨一个“商业问题”:

如果把三吴地区当做一个大市场,客源,为土地和劳动力。

那么,“李家商号”要如何垄断这个市场,抢走绝大部分“客源”,把绝大部分竞争者挤出去?

李昉将自己的方案上交,并陈述想法:“孩儿以为,一如父亲所说,首先,要用大规模补贴,抢占市场份额...”

李昉所说词汇,本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都是李笠教的。

李笠知道,后世的商业巨头,抢占市场的方式很粗暴:用大规模补贴,实现超低价商品(服务),以此吸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

和竞争对手相互比赛烧钱,靠着雄厚的资金,把对方的资金耗干。

待得一个个竞争对手被迫退出竞争,市场被自己独占之后...

取消补贴,商品(服务)不仅要恢复原价,还要提价,消费者“爱买买,不买滚”。

此时,因为市场垄断,没有像样的竞争者,消费者只能变成韭菜,任由市场垄断者收割。

如此商业扩张模式,在许多行业屡试不鲜,但要成功实施,前提是有足够的资金,烧钱烧到实现市场垄断,然后开始割韭菜回本。

现在,李笠把这种套路教给儿子,儿子很快就琢磨出一套方案,而类似的方案,其实李笠已经布置好了,正在实施。

朝廷依托饶州乐安大铜矿,并调动各地粮食,针对三吴地区,开始大规模“补贴”,和地头蛇们对耗。

第一步,趁着开春,农民需要借钱,买种子、租农具和耕牛来进开战春耕,朝廷以总税司署为“提纲”,组织商贾向各地农民低息放贷。

第二步,各地官府继续以相对优厚的待遇,扩招厢兵,把劳动力从各地大户手中挖过来。

第三步,围绕太湖地区,调动厢兵进行大规模水利设施建设,治理太湖水患的同时,大规模屯田,增加耕地面积。

长期而言,慢慢让厢兵们转为卫所兵,在屯田区生根落户,最后转为定居的民户。

第四步,秋天时,组织放贷商贾开展“优惠活动”,将到期要还的本、息打个“骨折”。

使劳作一年的借贷农民得个惊喜,有更多的钱粮过一个好年。

当然,打“骨折”所造成的差额,由“财政拨款”来对这些放债商贾进行“补贴”。

与此同时,组织“合作社”,把小地主和自耕农组织起来,享受各类“优质服务”,互助、共济。

这样的套路,来年继续。

持续三年,朝廷靠着“烧钱、补贴”,直接碾碎三吴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以及“金融市场”。

各地大户,放债放不出去,收入大受影响,因为向农民放债,就是这些大户赚钱、土地兼并的主要方式之一;

想要雇人种地,低价雇不到人,因为壮劳动力大都跑去当厢兵了;

高价雇人,自己又会亏,入不敷出。

而庄园的田地数量登记在册,不管地种不种,都要足额上缴租赋。

朝廷有大铜矿和各地粮食支撑,可劲的在三吴地区“烧钱”、“补贴”,所以,撑不下去的,必然是这些庄园主。

“他们的庄园规模维持不下去,必然渐渐变卖部分田产,难以维持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无法豢养大量僮仆、部曲...”

李昉缓缓说着,越说越精神,父亲多年教导之下,他的思路已经很清晰了:

“朝廷再进一步检籍、检地,大规模屯田,让更多的劳动力,离开这些庄园,来到官府组织下新开垦的田地里生活...”

“这就是从经济上,断三吴地区大庄园主们的根!”

“三吴地区,是长江以南开发最早、最富庶的地方,聚集着大量侨姓士族,以及吴姓士族,数百年来,根深蒂固。”

“他们占据大量土地、劳动力,却不缴租赋,不服劳役,以此积累大量财富,控制着大量人口。”

“只要朝廷把他们在三吴的根挖断,就等于..”

“就等于掌握了长江以南,人口最稠密,最富庶的粮仓....”

“就等于在死刑名单上,把一个个世家大族的特权地位,一一勾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