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人才(1 / 2)

乱世栋梁 米糕羊 1540 字 21天前

雨,下不停,李笠看着窗外屋檐下的水帘,想起看过的奏章,觉得有些心烦。

各地转运司署上报的数据表明,河淮地区这段时间降雨量过大,秋天粮食歉收已成必然。

而且骤然增加的雨水,导致各地河流水位暴涨,防汛形势严峻,各地官府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加固紧要河段河堤。

粮食歉收,抗洪抢险又会消耗大量存粮和物资。

所以,接下来的“剧情”是防洪抗汛,而不是挥师西进。

当然,仗总是要打的,今年不行就明年。

可到了挥师西进的时候,该派哪个皇子挂帅呢?

好像都不妥,一旦功成,这位皇子,就会分皇太子的势。

而皇太子一般不适合挂帅出征。

李旿那日好像有话要说,但看样子是不敢说,那么....

耳边传来的隆隆声,把李笠的思绪拉回来,他转头看去,看着眼前一台庞大的机器,心情很快好起来。

这台机器是纺车,由水力驱动,有纱锭上百个,一昼夜能纺纱线(麻线)三百余斤。

正常情况下,相同占地面积的人力纺车,一天也就能纺纱(麻线)三到四斤而已。

有了纱线,要织成布,需要织机,配套的水力织机,也有了,织布能力是人力织布机的百倍。

所以,纺织能力增加了将近一百倍。

这就是用机器代替人进行生产(纺织)的重大突破,却不是李笠有意推动下出现的。

而是民间作场主为了追求利润,参照自动制针机“雷迪奇”的“全自动运转原理”,以及现有纺机、织机结构而“改造”出来的水力纺机、织机。

民间的人才,总是层出不穷。

再由少府寺牵头,不断地改进、完善水力纺织机,使得纺织能力极大增强,开始作为“标准机器”,在各地推广使用。

对于这个发展成果,李笠百感交集。

若按后世课本上的描述,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出现的征兆就是大规模用机器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从而造成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机器普遍用于生产这一情况,又首先出现于纺织业。

工业革命,多么响亮的一个名词,让李笠联想到喷着滚滚浓烟的蒸汽机,以及各类蒸汽机械。

但是,他不懂蒸汽机结构,所以,也就是梦里想想罢了。

看着眼前的水力织机、纺机,听着少府寺官员的介绍,李笠很快又想到一些历史。

水力纺织机,在古代就有,出现的时期大概是唐宋时期,到了元代,大型水力纺织机的使用已经很普遍了。

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出现呢?

因为人多。

人多,为了有一口饭吃,对于工资的要求就会变得很低,所以人力成本就低。

他听纺织行业的业内人士说起历史:明代,因为人口增加,地少人多,于是人力大规模贬值。

纺织场主用人力纺纱、织布,比用水力机械便宜,所以,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水力纺织机被淘汰了。

作场主追求利润是不假,但未必会因此采用新技术,而是看成本。

若人力成本足够便宜,作场主必然选择低成本的人力,他们可不管技术先不先进,多赚钱才是首先考虑的。

同理,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愈发明显时,大量无地可种的人,为了能填饱肚子,对工钱没什么要求,甚至可以做牛做马,只求地主雇佣自己。

当地少人多的矛盾激化时,农民揭竿而起,王朝更替,“系统重启”,周期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