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戛纳主打商业,艺术的追求犹如法国人的随性和浪漫一般,水平始终飘忽不定;威尼斯主打历史,自我定位一直在苦苦挣扎,嘉奖意大利本土电影与通过好莱坞电影吸引关注的天平,始终未能摸索出平衡之道,艺术考量也浮浮沉沉、从未安定。
与之相对应,柏林的关注度和人气度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且越来越艰难;但艺术坚持却不曾改变,在政府的官方支持之下,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可以预见的是,德国电影正在缓缓复苏,未来可期。
对于蓝礼来说,不仅仅是历史上第二年轻的影帝银熊奖得主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超脱”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追求,在柏林引发了讨论,而蓝礼作为一名演员的坚持和钻研,则得到了认可。这是一个开始,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在欧洲这片大陆之上,蓝礼的首次登场,成功赢得了满堂彩。
在北美本土之上,奥斯卡是具有明显“地域歧视”的一个奖项,英语系演员的得奖几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目前历史上,凭借外语演技收获影帝或者影后的,仅仅只有三位;但在欧洲本土里,三大电影节却敞开心扉,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演员,不仅仅是欧洲和美国的演员,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其他不同语言、族裔、阶层的演员都多次得到认可,比例甚至远远超过了英语系演员。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两个地域对待艺术、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当然,正是因为如此,任何一名演员想要在欧洲站稳脚跟,这都是无比困难的。不仅是同行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影评人和观众也更加挑剔。
“超脱”作为蓝礼首次登陆欧洲——又或者说回归欧洲——的作品,一座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嘉奖,意义远远超出了奖项本身。
经历了“活埋”、“爱疯了”、“抗癌的我”等作品的证明之后,“超脱”真正成为了蓝礼作为演员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蜕变和转折,在世界影坛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就好像瑞秋-玛瓦赞或者卢-泰勒-普奇一样,欧洲三大电影节爆冷胜出的演员不在少数,后续的作品能否进一步延续强势,又或者是持续取得突破,这才是重点。
但至少,四部艺术电影作品的嘉奖和肯定,这使得蓝礼在y世代年轻一辈的演员之中,渐渐开始累积优势——即使是和娜塔莉-波特曼相比较,蓝礼现在也不落下风。
作为y世代演技的领军人物,娜塔莉先是凭借着“偷心”,在欧洲打开了局面;而后又依靠着“黑天鹅”,证明了自己。但目前为止,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中,娜塔莉还没有任何斩获——当年“黑天鹅”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评审团嘉奖了米拉-库妮丝,而不是娜塔莉。
不知不觉中,蓝礼已经声势凶猛地后来居上。y世代演员的声势,终于不再势单力薄,而是渐渐形成了团体优势,对于各大媒体来说,他们自然是尽情欢呼雀跃的,张开双臂欢迎年轻世代的抢班夺权。
也许,蓝礼还有希望更进一步:在今年的北美颁奖季大混战之中,每一位提名者都有机会,蓝礼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说,柏林电影节对奥斯卡的影响力着实有限,过去这十年,柏林影帝影后与奥斯卡重合的时刻仅仅只有一次,“女魔头”的查理兹-塞隆;但,“超脱”的胜出,还是隐隐地推动了蓝礼的声望,在沸沸扬扬的学院公关之中,凭借着柏林银熊奖,蓝礼的名字理所当然地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报纸版面之上,惹人注目。
面对业内乌烟瘴气的恶意炒作和毁谤污蔑,一座银熊奖再次将人们的视线拉了回来:归根结底,蓝礼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绝对实力,不仅仅是天赋,也不仅仅是努力,更是始终脚踏实地地在打磨自己的演技。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繁忙的颁奖季之中,所有人都脚不沾地地忙碌着学院公关,但蓝礼却躲在遥远的大西洋彼岸,全身心地投入电影拍摄之中,并且凭借着一部实验性质十足的艺术作品,收获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头衔。
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狡辩。这似乎就是最好的证据。
在一团关注和一团喧闹之中,事件的主人公终于搭乘航班,返回北美本土,加入这场刺刀见红的学院公关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