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节(2 / 2)

陆阳东点点头,打开背包,就要从里面拿出纸笔。却听李凡又说道:“陆先生现在不用给我,我们去前面再写。”

陆阳东听后点点头,心里想着李凡应该是不愿意让人看到他书写。如果在这里写的话,肯定会被人看到的。

随后将背包收起,颇有些急切的说道:“那么,李凡先生,我们这就走吧。”

李凡点点头,几人随后从人群外围离开。

几人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除了林洋之外。

沿着岳湖北畔往回走一点,便到了苏堤北端入口处,这里有一座凉亭,几人走进凉亭,在石凳上,李凡挥笔写了一诗一联。

李凡的诗,又岂会简单?这一点韩忠、陆阳东几人早有心里准备。

所以,几人眼里闪过惊艳却不惊讶,韩忠、白易、柳元三人,倒是对李凡所写的上联很是上心。

他们虽然是诗人,但在对联上的造诣也很高,看见好联自然欣喜。

只是,这上联似乎不大好对,三人均是眉头微皱。

陆阳东则在诗和对联上来回看,很是有些兴奋和激动。

过得一会儿,陆阳东说道:“李凡先生,就让我把这诗和对联,交到现场那边去吧。”

李凡笑道:“那就麻烦陆先生了。”

陆阳东忙道:“不麻烦,不麻烦,一点也不麻烦,几位等我一下,我很快就回来。”

说完,将李凡所写的诗和上联折好,快步朝着活动现场而去。

不多时,陆阳东便已返回,哈哈笑道:“李凡先生,我已经将诗和上联,交到了现场的工作人员手中。就是不知道他们的负责人现在看到了没有?如果看到了,估计正处于不可置信之中呢。”

李凡也是一笑,说道:“麻烦陆先生了,我们这就上苏堤吧,我可是慕名已久了。”

陆阳东、韩忠几人当即称好,随后几人踏上了苏堤。

只是,韩忠、白易、柳元三人心里却仍然在思索着下联。

韩忠道:“李老弟,你这上联真是绝了,就算是能够对出下联,在韵味上比起上联来,怕是也远远不及。”

李凡笑道:“韩老哥这话我同意,事实上,我自己也没有好的下联。”

李凡的上联为: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这是前世著名的一句上联,形成于前世北宋时期。

关于其来历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这是大文豪苏轼,有一天与文人学士乘船游西湖时,一歌女提锡壶给苏拭等斟酒,不慎失手将壶掉入湖中。

苏轼心思一动,便吟出了此上联。

不过,苏轼虽然吟出了上联,却是没有对出下联。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北宋时期,一位学者游西湖时所出。

此联一出,就连当时的大文豪苏轼也没能对出。

这上联便成了绝对,一直流传至今。

到了今天,虽然有人对出了下联,而且还对了多种下联,但所有的那些下联,在韵味上与上联比起来,均是差距尚远,并不能让人十分的满意。

李凡也并不打算拿出那些下联,与其拿出那些不太让人满意的下联,还不如就留给这个世界的,对联爱好者们自己去对。

或许还能够对出,比前世更好的下联呢。

……

第1181章 欲把西湖比西子

西湖苏堤之上。

韩忠、白易、柳元三人听得李凡说那一句上联,他也没有好的下联,不禁有些无奈,又觉得倒也正常。

要对出下联,应该也可以,但要在韵味上不比上联低,那就极其不易了,甚至是对不出那样的下联。

至少几人现在没有思索出好的下联。

白易摇头轻笑,说道:“李老弟这是又整了一句绝联呀!”

李凡哈哈一笑,说道:“没办法,咱才疏学浅,作不出完整的对联,那就只能写一写上联了。”

“你小子就得瑟吧。”白易笑骂道。

这时,又听柳元感慨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子,当真是绝妙无双,这千百年来,李老弟是第一人,从此之后,这西湖就要与西子联系在一起了。”

韩忠、白易、陆阳东三人也同样感慨,李凡的诗词总是让人惊艳,这份诗才说是当世第一,绝对的当之无愧。

……

西湖景区的活动现场。

一位工作人员从陆阳东手里接过折好的纸,打开之后也没看,便和她刚刚收到的另外几份稿子放在一起,然后交到了现场负责人那边。

王疏远便是现场的负责人之一,诗词和对联加起来,他今天已经看了上千份,却是没有看到几份稍微好一点的,也就那一首《苏堤之冬》还不错。